官方新媒体

在城市治理中,政务新媒体已成为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,而微信公众号、微博、短视频平台等则成为各地方、各部门政务新媒体的标配,但过于严肃的信息呈现形式往往难以吸引网民关注。如何扩大官方信息的传播范围,让更多民众接收到权威声音,从而使政务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治理,是值得探索的课题。

2018年12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指出,落实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,大力推进政府系统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,持续提升政府网上履职能力,努力建设利企便民、亮点纷呈、人民满意的“指尖上的网上政府”。

亮点多 紧跟时代发展

“网民在哪里,政务发布就在哪里”。近年来,从中央到地方、再到基层,一大批影响力强、活跃度高的政务新媒体账号在各个社交平台上不断涌现,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。“指尖上的网上政府”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。

接地气 创新社会治理

不回避、接地气、善管闲事、巧办难事,政务新媒体在发布权威消息、回应社会热点、引导网络舆论、塑造政府形象等方面成绩斐然。

在人人是麦克风、人人是记者的新媒体时代,政务新媒体的快速发展,使得政府部门能够及时回应重大突发事件、重大社会舆情。如今,政务新媒体已超越媒体的范畴,越来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,有利于广泛收集民情、民意、民智,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感与获得感。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侯锷所说,政务新媒体不仅仅是“媒体”,更是服务平台。

重服务 致力惠民利民

要遵循政务新媒体发展规律,明确政务新媒体定位,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传播速度快、受众面广、互动性强等优势,以内容建设为根本,不断强化发布、传播、互动、引导、办事等功能,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实用的移动服务。

惠民利民应始终是政务新媒体发展的动力和追求。政务新媒体应以人民为中心,互动、沟通、服务,回应社会关切,提升公信力。

政务新媒体“出圈”,“接地气”是关键

媒体融合背景下,主流媒体积极寻求变革,纷纷探索“破圈”的新路径、新方法。从四川日报推出的三星堆文物版《我怎么这么好看》,到新华社的“许杨vlog”表明,主流媒体产品要在年轻人为主的传播阵地占据话语权,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的风潮,使用更加有趣、活泼的表达方式。一个“趣”字,或许是媒体吸引年轻受众的重要破圈密码。

其一,幽默的“段子手”主播,产生接地气的反差萌。一直以来,新闻主播在荧屏上的印象都是四平八稳的,报道形式也是一板一眼。如今,这种固有印象正在悄然发生改变。除了以央视记者王冰冰、新华社记者张扬为代表的甜美型主播之外,幽默诙谐的“段子手”主播也开始受到关注。譬如新华社记者许杨在自编自导自演的系列vlog中,一改过去端庄严肃的主播形象,以类似网红“王大锤”的碎碎念语调,略显潦草的画风,一边抖包袱,一边向观众介绍新闻的新看点。报道过程中,既有戏谑吐槽,也有“毙稿”之类的幽默自黑,受到B站粉丝的广泛欢迎,最终vlog合集在B站总播放量达109万次。网友在评论区纷纷发表“想不到新华社的记者也可以这么搞笑”“好有趣啊”等评论。可见,幽默诙谐的主播记者,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年轻网友对官媒的固有成见,也大大提升了报道的被接受度。又譬如,在央视新闻推出的《主播说联播》节目中,主播们表达幽默,言辞犀利,“令人喷饭”“满嘴跑火车”“怨妇心态”等一系列金句频出,也屡次登上微博热搜。从“国脸”到网红“段子手”,原来庄重严肃的新闻主播也变得亲切接地气起来,产生了反差萌的效果,无形中拉近了与受众的情感距离。

其二,喜感的戏谑化表达,“非主流”地传播主流文化。当下年轻人有独特的表达方式。因此,主流媒体的融媒产品用非主流的方式和戏谑化表达,来传播主流文化,可以更好地激起年轻人的价值认同。2021年3月20日,在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发布当日,由四川日报·川观新闻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三星堆博物馆联合推出的音乐视频《我怎么这么好看》就成功出圈。该视频音乐由著名歌星大张伟的流行歌曲改编,曲调朗朗上口,旋律轻快易于跟唱。视频中,文物竞相蹦蹦跳跳地开口唱电音。“火锅吃吗带我三足炊器”、“这么好看啷个办”等歌词,将严肃的文博内容与方言、火锅等内容融合在一起,喜感、轻快的戏谑化表达,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。该视频最终被新华社、人民日报、共青团中央等数百家媒体机构转发,全网曝光量超5亿。这种古蜀文明与现代赛博朋克风格的反差碰撞,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良性互动,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,是主流媒体向年轻受众审美靠近的又一大尝试。

其三,创意的互动玩法,提升受众的趣味体验。在打造爆款融媒产品的同时,各大主流媒体也在探索各种有创意的互动玩法,以吸引年轻受众对相关严肃报道的关注。比如在2021年3月,四川日报策划上线了“三星堆金面具P图大赛”的微博话题,由官方带头给缺损的黄金面具P上各种搞怪图案,吸引了许多网友大开脑洞,踊跃参与,形成刷屏之势。又比如,2021年5月4日青年节当天,人民网微视号出品H5作品“你好青春”。网友们通过在H5页面上传一张正面照,即可变成青春模样,用户还可以将“青春照”保存并分享,引发全网情感共鸣。人民网还发布了“你好青春”H5体验的视频集锦,钟南山、钱学森、张桂梅等前辈的早期青年照一一显现,激励着当下青少年不改赤诚,燃烧青春。最终该H5作品的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.2亿,讨论量达1.8万,成为主流媒体通过精心策划社交互动玩法、吸引年轻受众广泛参与的一个典型案例。

综上所述,能为主流媒体吸引年轻受众提供哪些参考呢?

一方面,媒体自身应打破思维定势,培养人设风格更加多变的主播记者,该高大上时绝不低姿态,该接地气时也能活泼幽默,让官媒多点人情味,让报道多点烟火气,让主旋律的新闻作品更加春风化雨,滴灌进人心。另一方面,对于一些轻量化的话题,媒体报道可以适当采用戏谑化表达,使用vlog等接地气形式,传播贴近年轻受众审美认同的报道,增强舆论引导感染力和有效性。当然,主流媒体也要把握好轻量的话语表达跟过度娱乐化之间的边界,不能一味追求喜感网感,导致报道翻车。归根到底,内容为王。只要内容本身足够动人,哪怕题材是厚重的,终究也能抵达年轻受众,产生深度共鸣。